无休止地薅外国企业羊毛,印度终于得到了报应,里子面子都不要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最近几年,印度在全球经济圈里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惊讶不已。它老是对外资企业“下狠手”,榨取好处,结果在 2024 年,这事儿终于闹大了。从 2024 年 4 月到 12 月,跟 2023 年同一时期比起来,流入印度的外国投资直接少了大约 85%。这个数据太吓人了,就像是给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敲了个大闷棍,提醒着大家这里头有风险。

之前啊,印度税务局弄了个大笑话。他们给BYD开了张超级大的偷税罚款单,结果等去送的时候才发现,BYD在印度压根就没开过公司,连个办事处都没有。原来啊,印度市场上卖的BYD汽车,都是印度本地的经销商自己跑到中国买了再拿到印度来卖的。这种离奇的事情,也就印度能搞出来,真是让人看出他们在经济管理上有多乱套了。

2024年,印度经济碰上了个大麻烦,情况糟糕得很。外国直接投资进来的钱少了很多,这个国家以前大家都看好,说它是“下一个中国”,但现在因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,全球资本都开始躲着它了,就像个“黑洞”。印度议会居然专门为了某些企业搞了个追钱的法律,税务部门还随便找个理由,就给外企开了张天文数字的罚单。这样一来,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“世界办公室”的名声,一下子就毁了,而印度那套制度里藏着的不公平和掠夺,也都露馅了。

印度现在搞起了一套专门针对外资的“合规陷阱”,整个流程已经相当顺手了。一开始,税务部门会突然上门查账,来个措手不及。接着,司法部门就跟进,开始拉锯式的长期诉讼,没个准头儿。然后,议会还会火急火燎地推出新法律,说是要追溯之前的案子。这样一来,企业最后往往只能乖乖签下“和解书”,认栽了。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不少大牌企业都吃了大亏。比如英国的沃达丰,被要求补缴了51亿美元的旧账;中国的小米呢,48亿资产直接被冻住了;还有亚马逊,就因为所谓的“投资不合规”,被罚了20亿美元。这些事儿,明摆着就是印度在制度上动手脚,想占便宜。

这种全面性的剥削主要是靠三大核心手段来实现的。第一,就是把法律当作打击工具,利用像《追溯税收法案》和修改过的《外汇管理法》这些规定,把企业十年前本来合规的行为,现在突然给扣上犯罪的帽子。第二,司法上制造恐慌,印度的商业官司平均要打上四年多,这期间企业的钱都被冻住了,为了活下去,很多企业只能认栽,花钱消灾。第三,行政上搞暗箱操作,印度全国九成的外资突击检查都冲着外资企业去,2023年税务纠纷里,外国公司占了78%。这种先给人点甜头再下狠手的做法,让印度在全球的商业风险榜上显得特别扎眼。根据美国企业商会的调查,在印度做生意的跨国公司,守法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了320%,政策稳定性评分才12分,满分可是100分呢。

印度因为制度上的问题,现在开始尝到苦头了。在工厂生产这块,苹果打算把四成的生产移到别的地方,不留在印度了。特斯拉也停了跟印度建厂的商量,三星呢,直接把诺伊达的厂给关了。这些大公司啊,一个个都在离开印度。股市上,2024年第三季度,印度的外资跑了217亿美元出去,这可是从1999年以来最多的一次。这些钱一跑,就说明大家都不看好印度的经济了。说到信用评价,穆迪还把印度的主权信用前景给调低了,说印度的制度风险控制不住。更大的麻烦是,印度的发展路子走不下去了。它想学中国,用市场换技术,但它基础设施不行,产业工人也不够。外资企业一看,印度消费不行(人均GDP才2500美元),生产成本又高(物流就要占GDP的14%),政策还不稳,之前说的印度多好多好的那些话,现在都成泡影了。

印度的经历给全球化新阶段提了个大醒。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被用来掠夺,为了短期好处而不顾制度规矩,最后肯定会带来长期的发展大问题。你看越南、印尼这些国家,都在忙着推出“外资保护特别条例”来吸引外国投资,可印度呢,却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。这事儿清楚地告诉我们,制度的好坏对经济发展来说太重要了。说不定啊,得等到印度的领导层们真正明白法律是用来保护大家的,不是用来随便当工具的,印度才能跳出那个“掠夺-穷-再掠夺”的死循环。